樓板裂縫的七種形式及原因
貫通性裂縫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中部出現貫通性裂縫。
形成原因:配合比、材料不符合要求或現場加水致使坍落度過大,堆載過重、拆模過早、養護不良。混凝土早期強度低,水化及養護過程中干縮所致。
02
梁側規則性裂縫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上表面在梁兩側出現規則性裂縫。
形成原因:梁面負彎矩鋼筋配筋不夠或鋼筋被踩踏致使負筋保護層過大。
03
樓板角部斜裂縫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角部產生斜裂縫。
形成原因:端部房間外角未設置放射性加強鋼筋,樓板受荷過早或受荷過重或過于集中。
04
預埋盒孔周裂縫
表現形式:施工預留孔洞和水電預埋盒沿孔洞四角產生延伸裂縫。
形成原因:樓板施工孔洞未預埋圓形孔洞或孔洞過大,另孔洞周邊未設置加強鋼筋。
05
沿板主筋開裂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沿板筋出現微裂縫。
形成原因:樓板底筋、面筋保護層偏小,垂直方向的分布鋼筋保護層過大或沒有分布筋,致使鋼筋部位出現微裂縫。
06
沿預埋管開裂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沿預埋線管易產生裂縫。
形成原因:預埋線管直徑過大或樓板厚度偏薄,或放置位置不合理,未放置在樓板中部。
07
無規則龜裂
表現形式:現澆樓板表面出現無規則龜裂。
形成原因:混凝土水灰比過大或粗細骨料級配不良,二次收抹時間不合理,未采用抹光機壓實抹平。
樓板裂縫的防治措施
01優化混凝土配合比,嚴格控制摻合料總摻量、水泥總用量和其他外加劑用量。
02預拌混凝土在運輸、澆筑過程中,嚴禁隨意加水。
03現澆樓板澆筑后12小時內(1.2N/m㎡)不得上人,24小時內不宜在現澆樓板上吊運和集中堆放施工物料。
04混凝土模板支撐體系需必計算確定,除滿足強度要求外,還必須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。待同條件養護試塊達到設計和規范規定強度時方允許拆模,并結合施工荷載保留部分支撐。
05建筑物端部房間外角應按設計要求設置放射加強鋼筋,設計無要求時也應建議設計增設。
06樓板混凝土澆筑時,應在初凝前進行二次振搗,終凝前進行兩次抹壓。混凝土應在初凝后,及時設專人進行養護,保濕養護時間不少于10天。
07樓板上吊裝、運輸、堆放材料、構件時,應采取措施,減輕對樓板的沖擊。外架采用懸挑外架時,對布設懸挑工字鋼的樓板,應進行強度、剛度及局部承載驗算。
08混凝土澆筑時,嚴禁采用鋼管等物料在樓板上壓制敷設水平管線的管槽。如樓板內預埋水平管發生漏埋、錯埋,不得隨意在板上剔槽敷管,應在裝飾層內綜合布設。
09嚴格控制現澆板的厚度和現澆板中鋼筋保護層的厚度。陽臺、雨蓬等懸挑現澆板負彎矩鋼筋下面,應設置間距不大于500mm的鋼筋保護支架,在澆筑混凝土時,保證鋼筋不位移。樓板負筋宜采用通長鋼筋馬凳筋確保保護層厚度,底筋宜采用細石砼保護層。
10樓板混凝土澆筑前,必須搭設可靠的施工平臺、人行走道,施工中應派專人護理鋼筋,確保鋼筋位置符合要求,并設專人移動操作馬道。
11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,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和保濕養護,用塑料布覆蓋養護,應全面將混凝土蓋嚴,并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。
12樓板內預埋水平線管的直徑不應大于板厚的1/3,并置于板底層鋼筋之上。板內線管預埋宜避免交叉,確需交叉時應設接線盒。
13樓板泵管、測量孔洞等應采用圓錐形,上部比下部大30mm;不宜采用方形,避免樓板受力后出現應力集中,板中微裂縫沿孔洞四角延伸。
來源:建筑安全檢測鑒定公眾號